班固的祖先于秦汉之际在北方从事畜牧业致富。后来世代从政,并受儒学熏陶。曾祖父况,举孝廉为郎,成帝时为越骑校尉;况女被成帝选入宫中为婕妤;大伯祖父伯,受儒学,以“沈湎于酒”谏成帝,官至水衡都尉;二伯祖父斿,博学,官至右曹中郎将,曾与
刘向校理秘书;祖父稚,官至广平相,被王莽排挤而为延陵园郎;父亲
班彪,曾在光武帝时徐县令,后来专心于史籍研究,编写《史记·后传》数十篇,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。
班固自幼聪慧,九岁能诵读诗赋,十三岁时得到当时学者
王充的赏识,建武二十三年(公元47年)前后入洛阳太学,博览群书,穷究九流百家之言。建武三十年,其父
班彪卒,自太学返回乡里。居忧时,在
班彪续补《史记》之作《后传》基础上开始编写《汉书》,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。 永平元年(公元58年)
班固向当时辅政的东平王上书,受到东平王的重视。 永平五年(公元62年)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
班固“私改作国史”。皇帝下诏收捕,
班固被抓,书籍也被查抄。幸得其弟班超上书申说
班固著述之意,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。汉明帝了解情况后,很欣赏
班固的才学,召他到校书部,任命他为兰台令史(兰台是汉朝收藏图书之处),掌管和校定图书。明帝时,曾任兰台令史(中央档案典籍管理员),秩俸为二千石,与陈宗、尹敏、孟异共同撰成《世祖本纪》,升迁为郎,负责校定秘书。又与人共同记述功臣、平林、新市、公孙述事迹,作列传、载记二十八篇奏上。 章帝时,
班固职位很低,先任郎官。建初三年(公元78年)升为玄武司马,是守卫玄武门的郎官中的下级官吏。由于章帝喜好儒术文学,赏识
班固的才能,因此多次召他入宫廷侍读。章帝出巡,常随侍左右。奉献所作赋颂。对于朝廷大事,也常奉命发表意见,与公卿大臣讨论,
曾参加论议对西域和匈奴的政策。 建初四年,章帝效法西汉宣帝石渠阁故事,在白虎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同异,并亲自裁决。其目的是广泛动员古文学派的力量,促进儒家思想与谶纬神学紧密结合,加强儒家思想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。在这次会议上,
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,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《白虎通德论》,又称《白虎通义》。 章帝后期,
班固辞官回乡为母亲服丧。 汉和帝永元元年(公元89年),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,
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,参预谋议。窦宪大败北单于,登上燕然山(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),命
班固撰写了著名的《燕然山铭文》,刻石记功而还。
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,入窦宪幕府后,主持笔墨之事,关系更为亲密。永元四年,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,洛阳令对
班固积有宿怨,借机罗织罪名,捕
班固入狱。同年死于狱中,年六十一岁。此时所著书,八“表”及“天文志”均未完成。
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,和帝命其妹
班昭就东观藏书阁(东汉皇家图书馆)所存资料,续写固之遗作,然尚未毕便卒。同郡马续,乃昭之门人,博览古今,帝乃召其补成七“表”及“天文志”。 此外,
班固也是东汉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,著有《两都赋》、《答宾戏》、《幽通赋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