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作背景
这是一首追和之词,所和者为
欧阳修咏颍州西湖的《木兰花令》词。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(1091)八月,时
苏轼知颍州。
王安石变法时,
苏轼与
韩琦、
欧阳修等元老重臣站在守旧的一面,虽攻击新法,但并没有全盘加以否定;后来以
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执政,开始废除新法,他又与
司马光进行过激烈的辩论,因此又受到旧党的排斥,只得再度请求外调,先后任杭州、颍州、扬州、定州知州。
苏轼当年京都应试时,
欧阳修为主考官,对其文章十分赏识,录为第二名,曾说:“老夫当避此人,放出一头地。”又说:“更数十年后,后世无有诵吾文者。”
欧阳修的器重和期望,鼓舞着
苏轼终于在诗、词、散文的创作上几乎都取得了“独步天下’’的成就。
苏轼和
欧阳修师生情深,来到颍州游览西湖之时,想起往日欧公所吟西湖之词,遂步其韵和作此首词。
参考资料:
1、
王德先 .《宋词鉴赏大典》 .长春 :吉林大学出版社 ,2009 :156 .
霜余已失长淮阔。空听潺潺清颍咽。佳人犹唱醉翁词,四十三年如电抹。
草头秋露流珠滑。三五盈盈还二八。与余同是识翁人,惟有西湖波底月。